俞夢孫

編輯 鎖定 討論999
俞夢孫,男,1936年4月生,浙江余姚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導師,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我國航空生物醫學工程的創始人,航空醫學與生物醫學工程專家。1954年畢業于空軍軍醫學校。1958年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航空醫學遙測裝置,首次對飛行于3500米高空的飛行員進行遙測,開創了我國航空生物醫學工程研究事業。
中文名
俞夢孫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地
浙江余姚
出生日期
1936.4
職    業
中國工程院院士
畢業院校
空軍軍醫學校
主要成就
開創航空生物醫學工程研究事業

俞夢孫人物經歷

編輯
1953年畢業于空軍軍醫學
2012年7月11日俞夢孫在北京大學作報告 2012年7月11日俞夢孫在北京大學作報告 [1]
校。現任空軍航空醫學研究所航空醫學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工學院教授。 兼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醫學科學委員會常務委員,國家發明獎、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會委員,第四軍醫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 [2]  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院士。2010年9月1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會見出席全軍醫學科學技術大會暨第九屆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全體會議的代表。

俞夢孫主要貢獻

編輯
俞夢孫院士致力于航空生物醫學工程研究50余年,為我國航空生物醫學工程事業的開拓、創新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他的多項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有的成果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俞夢孫院士是航空醫學專家、中國航空醫學工程創始人、生物醫學工程的開拓者和學術帶頭人。
20世紀60年代初,俞夢孫研制的“航空生物遙測裝置”和“生理示波記
俞夢孫院士(左一)在實驗室進行飛行體驗 俞夢孫院士(左一)在實驗室進行飛行體驗 [3]
錄裝置”就成功地在1.2萬米的飛行高度和300公里的飛行半徑內,對飛行員進行了加速度、心、腦電圖等12種生理、物理信息的遙測,使我國成為繼美國、前蘇聯之后的第三個擁有航空醫學遙測技術的國家。
70年代初,由于殲擊機高速飛行的特殊要求,飛行員跳傘的有效高度必須在300米以上才能保證安全,低空飛行遇險時安全跳傘問題變得日益緊迫 。他在沒有先例的情況下用模擬理論攻克了研制火箭彈射救生裝置的過載曲線,在國際上首創了沖擊載荷下人體脊柱動態響應模型,解決了零高度彈射救生醫學難題。當年他為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設計和使用過的心電遙測監護儀,如今經過進一步改進和完善,研制成“動態心電圖記錄分析系統”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填補了我國全信息動態心電圖記錄的空白。
80年代中期,他在國際上率先提出群浮地生物電測量技術概念,研究開發了多種高抗干擾電生理儀器,
90年代后期,俞夢孫及其研究組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僅用心動周期進行睡眠分析,進而發展成無電極檢測技術。

俞夢孫獲獎記錄

編輯
2010年9月胡錦濤主席與俞夢孫院士親切握手 2010年9月胡錦濤主席與俞夢孫院士親切握手 [4]
其中“群浮地病人監護網絡”項目獲199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他先后主持研究的19種型號生理遙測和磁記錄系統,廣泛應用于醫學臨床監護、航空工程和地質地震監測等方面,成為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軍事航空醫學研究與應用”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了我國航空醫學事業的發展。
獲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國家發明三、四等獎各1項;
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9項;
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
獲中國人民解放軍首屆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
榮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5次;
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1996年,獲中國人民解放軍首屆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
1999年11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2年,獲何梁何利獎。 [5] 
百度百科內容由網友共同編輯,如您發現自己的詞條內容不準確或不完善,歡迎使用本人詞條編輯服務(免費)參與修正。立即前往>>
參考資料
詞條標簽:
行業人物 科研人員 , 教師 , 大學教師 醫學 人物